原文链接:论文写在土地上 实验做到车间里
论文写在土地上 实验做到车间里
本报记者 王 勇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作为党和政府以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推动“三农”工作的关键载体,明确要求供销合作社系统科研院所要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为农服务实力,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济南果品研究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主责主业,坚持为农服务宗旨,以“论文写在土地上,实验做到车间里”为发展理念,聚焦果蔬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化综合改革,在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定点帮扶和援疆援藏等方面持续探索突破,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聚焦党建引领 着力筑牢思想根基
始终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科研创新与为农服务融合之路。
创新“四个结合”,把牢思想方向。通过党建与所文化建设相结合、党建理论学习与专业基础学习相结合、支部研讨与所中心工作相结合、支部党建与技术服务推广相结合等方式,把党建工作贯穿于科研项目申报、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各个环节。
加强党建共建,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通过与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威海、潍坊、赣州、延安等分院分中心联学联建、座谈交流、项目合作等,构建“党建统领、多方联动、资源共享、共促发展”的共建模式,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真正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实际行动。
突出科研特色,创新党建品牌。发挥“党建引领·科技强农”党建品牌效能,围绕业务打造党支部党建特色品牌,创新“党建+科技”“党建+服务”“党建+管理”模式,推动党支部党建工作创特色、破难题、树品牌。
聚焦治理能力提升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才能提升科研院所发展活力,优化科技服务供给。济南果品研究所2016年在总社科研院所率先试行综合改革试点,2022年又启动第二轮综合改革,改革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实现全员聘用。制定岗位设置等系列配套方案,分类设岗、组织竞聘,科研人员明确“我的科研方向”,行政管理与后勤保障人员制定“我的责任清单”,聘期满后进行综合考评,合格的保留原有岗位等级,不合格的降级使用,打破了僵化的岗位管理模式。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全员考核。根据不同岗位确定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全员考核,实行考核结果与岗位调整、薪酬等挂钩,大大提高了科研一线职工和成果转化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着力改革人才引育机制,建立灵活的人才输出与交流机制;创造条件鼓励科技人员在职接受再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约束机制,强化绩效激励,对作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修订各类制度90余项,形成了一套完整配套的管理制度和体系,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升,连续多年被总社授予“优秀科研院所”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4年质检中心以总社直属事业单位唯一集体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
聚焦科研平台支撑 着力推进条件能力建设
把科研创新平台及条件设施建设作为推动济南果品研究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整合资源,着力构建以国家级平台为引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科技平台体系。
推进重大平台建设与运行。有效整合运营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科技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领域国家级果蔬贮藏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果蔬及加工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果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贮藏加工分技术委员会等科技创新平台,新建设山东省果蔬贮藏加工技术创新中心、药食同源类产品智能制造山东省工程中心等平台,目前济南果品研究所拥有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80余个,通过平台的开放及与高校院所和企业协作共建,进一步整合行业优势资源,促使科研成果得以快速转化,平台建设运营及效能提升。
建设全国规模首屈一指的果蔬采后中试基地并面向全国开放。通过国家项目资金支持,投资2亿余元,基地建设总规模达3万平方米,涵盖果蔬汁/浆、发酵、功能成分提取与分离、休闲食品、功能性固体饮料等中试生产线13条,获得15个食品生产许可,可生产23类产品。通过在实验室开发样品,在中试线生产产品,在生产车间生产商品,在园区实现“样品—产品—商品”一体转化,有效破解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两张皮”瓶颈,已服务全国2000余家企业和高校院所。
聚焦创新驱动 着力培育科技发展新动能
聚焦创新驱动,着力培育科技发展新动能。立足大食物观,针对我国果蔬产业流通过程中存在的“吃掉三分之一、扔掉三分之一、烂掉三分之一”的产业现状,围绕“吃掉”,聚焦果蔬品牌建设和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透明工程”,围绕“扔掉”,聚焦果蔬综合保鲜和全程无缝冷链技术体系建设,搭建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无缝冷链流通体系,围绕“烂掉”,聚焦果蔬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建立了基于“提质、减损、增值”的果蔬采后技术创新体系。
聚焦产业战略需求,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果蔬采后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调研果蔬产业、龙头企业、产区基层技术需求,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构建了“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所级”四级项目体系,实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培育储备机制,带动我所科技创新发展新动能显著提升。“十四五”以来主持或参与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2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乡村提振项目等省级项目80余项,主持科研经费14452万元,增长率195%;通过创新攻关培育高质量成果百余项,“果品商品化高效处理与贮藏物流精准管控技术”等四项技术入选为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完成“新型苹果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科技成果评价18项,出版苹果、枣、蔬菜、食用菌系列专著4部260余万字,主持制定我国首项果品领域 ISO国际标准《干制红枣规格和实验方法》1项,制定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06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蔬菜产地智能化高效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发》,首创研发了百种果蔬保鲜工艺的程序化压差预冷杀菌一体化设备,实现多品种果蔬采后预冷的一键式操控,预冷效率提升50%以上,杀菌率超90%,创建了蔬菜“代预冷、代分选、代包装、代贮藏”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智能装备+数字平台+服务体系”,实现技术、数据、服务统一,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高效衔接;主持完成了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蔬菜加工废弃物资源梯度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突破了蔬菜废弃物高湿易腐、规模化高值利用难的瓶颈,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转化成效被央视《朝闻天下》以《“尾菜”如何变废为宝》为题报道。
聚焦学科体系,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主线,通过柔性引进院士等国内外高层次人才14人和自主培养的领军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构建了以“创新团队+专家团队+合作单位”的立体化创新团队10个。针对科研人员知识体系不扎实、转化服务本领恐慌等问题,深入推进科研人员能力提升两年行动和核心竞争力打造,通过强基扩面、提质定向、深入基层,以学促干,聚焦“我的科研方向”,通过每周文献分享、月度交流会、轮流深入分院分中心企业开展服务等方式,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打牢知识体系,全方位持续打造“所—部门—团队—个人”核心竞争力;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1”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等平台资源,联合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外知
名高校联合开展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培养150余人;落实“破五唯”,实施以创新和转化为导向“年度评价”和“大代表作”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为农服务为导向的差异化分类评价,培育选树了一批能吃苦、勇创新、善实践的优秀青年人才典型,涌现了助力无花果冷链出威海、安丘牛蒡高值加工、赣州食用菌及果汁加工、脐橙贮藏等多个典型服务案例。培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6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青年专家、济南市海右产业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21人,2024年度实现全所77%的在编科研人员获批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
聚焦转化服务 着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围绕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走出去,在山东潍坊、陕西延安、广东、甘肃、四川、江西赣州等果蔬主产区成立10个成果转化分支机构,探索出了一条“政府购买服务+成果落地转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转化新路径。
坚持“论文写在土地上”,在果蔬优势产区建立分支机构,“政产学研用”密切融合助力地方产业升级。威海分院聚焦品牌建设,“政产研企”建立无花果采后仓储与冷链技术体系,实现历史突破,发布威海金苹果质量特征视频成为政府品牌抓手。赣州分中心聚焦产业帮扶,围绕赣南脐橙、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帮扶龙头企业开展质量标准提升、脐橙保鲜、多元化产品开发,脐橙低温冷库贮藏4个月,减轻枯水问题,降低了腐烂率,出库后常温货架期15天以上,通过“提品质、强品牌、促加工、赋科技”的系统推进,形成了从田间管理到终端市场的全链条升级路径,为果品产业发展打造了样板。延安分院聚焦苹果产业提质,面向13个县区举办苹果贮藏技术培训,在国内首次开展苹果质量画像,发布《延安苹果质量白皮书》,助力延安苹果打造“中国果礼”。甘肃分中心聚焦黄河流域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高原夏菜、啤特果等特色产业,提供保鲜、精深加工及尾菜资源利用技术支持,打造产业全链条升级。潍坊分中心聚焦特色产业增值,以安丘根茎类、昌乐瓜果类、寿光叶菜类为重点建立创新和服务体系。华南中心以科技赋能社会化服务,聚焦荔枝、龙眼、菠萝等特色水果流通保鲜与品牌建设技术瓶颈,助推大湾区基地建设。
聚焦供销系统“四个作为”,面向供销合作社系统提供技术服务。组织科技特派员成立6支乡村振兴服务队,下沉产地开展技术培训、成果推广、为农服务等工作,服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联合山东、河北、广东等基层社、社有企业等推广产地初加工技术、制定果园托管服务等行业标准,其中依托广东省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推广小农户农产品规模化上行的产地商品化处理、初加工、废弃物富集及综合利用、品牌建设等新技术,开发推广移动式、智能化、小型化、模块化适用于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的分级分选、气调包装、无源蓄冷、预冷贮藏、无损检测等新产品、新装备,示范推广村社共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上行新模式,打造“小农户农产品规模化上行”全国示范样板;国家果蔬及加工产品质检中心积极为“832平台”开展产品抽检服务,实施“农产品质量透明工程”,通过质量数字化评价技术,为骥供九州、吉供优选、粤供优选等果蔬产业品牌打造提供科学依据,在青州、安丘、昌乐、沂源开展生姜、苹果、蜜桃、石榴等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产业发展。与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开展品牌建设标准化试点,共同帮扶革命老区阜平开展果汁深加工生产线建设。与江西省供销合作社合作,建立赣州分中心和脐橙分中心,助力革命老区脐橙产业升级常驻寻乌安远,建立帮扶长效机制,科研人员轮流入驻赣州分中心服务30余家企业,建立科技与标准推广示范基地。帮扶潜山特色产业增值,开展瓜蒌籽质量控制,开发茶低度起泡酒等产品。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扎实推进科技援疆援藏工作,相继与中新建农牧公司、新疆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服务红枣期货交割质检及培训,建立年产万千升的国内最大红枣蒸馏酒生产线,解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面向行业龙头企业构建开放协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郑州商品交易所共同制定了全球第一个鲜果期货交割标准,并持续开展检测与培训服务;服务国投中鲁、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汇源、安德利等龙头企业开展中试和深加工生产线建设、新产品开发;协助百果园、京东农场等制定了生态蔬菜、西藏电商农特产品标准体系,打造企业标准领跑者。统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构建“百种果蔬千项成果”成果库,1084项成果面向社会发布推广。“十四五”期间已签订技术服务合同420余项,实现成果转化收入4200多万元,比“十三五”分别增长171%和193%,成果转化率达到90%,形成了“成果转化—科研课题—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研发体系。
展望“十五五”,济南果品研究所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